第255章 重见天日
周默道:“但是,书是谁写的,这一点绝对不容篡改,哪怕是经过重新排版、改写、编撰,也得在封面标明原作者的姓名。这一点,想必经过方才的讨论,大家也没有异议吧?”
众书商都表示没有异议。就连谯周本人,也不情不愿地点了点头。
周默继续道:“人性是趋利的,这一点无可厚非。但也不能为了些许蝇头小利,就陷入无底线、无道德的恶性竞争之中。倘若长期纵容抄袭之风,对于我们整个行业来说,实乃百害而无一利。今天我召集大家而来,不是为了讨伐某个人,而是想要同大家一起商量,如何规范我们的行业,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没错!是该立一些规矩了。”一小书商站起来道。
周默继续道:“我有意成立一个组织,就叫长安印刷行会,目的是制定基本的行业准则,大家共同遵守,互相监督,保证公平的良性竞争,保障在座每一位的利益。”
这事儿对大家都有好处,在座的中小书商纷纷都表示赞同。
唯独谯周却不置可否,反而抬眼瞧了瞧周默,心想:“行会?你不就是想当会长吗?原来狐狸尾巴搁这儿藏着呢。”
谯周站起身来,大声道:“成立长安印刷行会,当然是好事,我谯周完全赞成。可既是行会,总要有一个会长说了算,请问周贤弟,这会长要何人来当?”
一小书商道:“当然是周贤弟来当。在座诸位之所以能吃这碗饭,还不是因为周贤弟公开了雕版印刷之法,由周贤弟来当这个会长,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另一人却道:“谯从事藏书万卷,名满长安,他的书肆书籍种类最为丰富,经营的也最为红火,达官显贵都踏破了文华阁的门槛。我支持由谯从事来当会长。”
众人七嘴八舌,争论不休,但总体上,好像还是支持周默当会长的人更多一些。
周默道:“谁当第一任会长,咱们投票决定。长安城所有书肆、印社的东家,无论买卖大小,都算一票。”
经过简单的举手表决,在场一共十七个人,投了十六票,周默弃权避嫌,没有投票,而谯周则投了自己。
最终,周默获得十票,谯周获得六票。于是周默当选为了长安印刷行会的第一任会长。
“感谢大家厚爱。”周默拱手道,“我宣布第一个决定,就是会长的职责,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要服务于众。所以,我们行会每年都会重新选举一次会长。如果我干的不好,不合众意,大家明年就可以把我选下去,另择人选。”
“说的好啊!”在座诸人全都起立鼓掌。
谯周虽也在鼓掌之列,可他的内心却在暗自寻思:“这周思潜真是幼稚,还每年选一次会长,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吗?我只需略施财物,贿赂有投票权的人,必能笼络人心。按照今天投票的结果,只要再策反三个人到我这边来,到了明年,无论他周思潜干的好与不好,这会长不就是我的囊中之物了吗?”
周默当然也清楚,人心隔肚皮,屁股决定脑袋,民主选举搞成结党营私互相攻讦的事儿,历史上并不稀奇,甚至说是一种必然。
倘若真想做点什么事情,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可能更加妥当。
但这不过就是一个小小的印刷业,周默可是大忙人,若不是吴懿等人来长安,丞相要他避嫌,他不可能花这么多精力在这边。
当然,周默也不怕别人作妖,他有自信,出现任何意外状况,也逃不过他的手掌心。
他就是想看看,在有选择的情况下,这帮人是更愿意一起努力把蛋糕做大呢,还是更愿意互相内斗,抢夺别人手里的蛋糕。
汉人轻财货,重气节,与明清时代的社会风气还是有所不同的,周默愿意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
接下来几天,就是一起讨论开会。
首先,明确了署名权,首发权等等大是大非的权责问题。
之后,则制定了出版物的统一标准,内容包括万象,包括字体,书籍尺寸,封面格式,署名格式,错别字,纸张品质,墨迹清晰度等等具体的细节。
行会通过规定,所有的书籍出版,都要经过行会的简单审查,才能上架销售。符合高标准的书籍,称为优品。符合最低标准的书籍,称为良品。不符合标准的书籍,则不允许公开流向市场。不同品级,有不同的定价标准。
周默制作了行会专用印章,类似于某种“权威认证”,凡是被评为优品的书籍,都会盖上这个印章,以示其与众不同,在上架销售之后,也更会。
同时,将印刷字体的标准格式统一定为“宋体”。
这宋体和后世的宋体非常类似,就是一种非常适雕版刻印的字体。
传统的汉隶,笔画形状各异,工匠们制作汉隶的雕版,非常麻烦,而且笔画浓重,浪费墨汁,但宋体字则完全不同,它可以说是天生为雕版而生的,雕刻起来非常效率,还省墨汁。
之所以叫它宋体,是因为最早帮助周默制作雕版的工匠头头就是姓宋,面对这样的巧合,周默顺水推舟,就命名为宋体了。
还有一项重要的改革,就是标点。
汉代其实也有标点,称作句读,句是句号,读大约就是逗号。但是可能考虑到竹简的空间有限,着书者通常是不会将句读标记在书上,所有的字都成片成片连在一起,之间没有间隔。
惯性的力量是强大的,虽然没有标点停顿,会造成阅读困难,甚至产生歧义,但这种习惯就这样一直保留了下来,学习“句读”,也成为古代读书人的一项必备的基本技能。
周默的改革,就是将句号和逗号,都加入到了书籍正文之中,以方便初学者学习,并减少歧义。
毕竟,书是用来读的,是传播知识和观点的,而不是用来小圈子自嗨装逼的,这样毫无意义的准入门槛,自然是越少越好。
至于问号叹号等其他标点,考虑到人们的接受程度,暂时没有加入。毕竟饭要一口一口吃,哪怕是好事情,你推进的太过急躁,反而会引起反弹和不满。
各项事情都议的差不多了之后,每家都缴了一些会费,择了场所,雇了一些办事人员。并选了谯周和诸葛乔作为副会长,以辅佐会长的工作,并在会长不在的时候,共同决定一些事务。
谯周虽然心里并不服气,但表面上还是非常配合的。
他按照行会规定,将自己那本盗版三字经的封面进行重做,在显现的位置印上了原着作人的姓名,并写明了自己只是改编。
光这个还不够,谯周还在自家书肆门口贴了布告,声称凡是买过旧版三字经的,都可以免费上门,以旧换新,等收回的差不多了,就将旧版书统一进行销毁。
同时,谯周还当起了反盗版的标兵,亲自检举了多起类似的盗名抄袭事件,将证据送到行会来,要求秉公处理。
诸葛乔看到谯周的转变,欢喜道:“我还以为谯允南一定心里不服气,不知道憋着什么坏水呢。如今观之,看来他是真的幡然悔悟,洗心革面了。”
周默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想让一个人彻底洗心革面,多半没有这么容易。”
诸葛乔道:“你是说,谯允南只是表面上在做样子,心里却并不服气?”
周默道:“我也只是猜测罢了,没有真凭实据。我倒是希望,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在行会的努力之下,多项改革措施并举,不过一两个月的时间,长安城的印刷业,便为之气象一新。
不仅书籍的品质逐渐提高,书籍的种类也在快速扩充。不光售卖国内,而且远销西域和吴国,甚至连一些魏国的游商,也冒着危险慕名前来,大量采购书籍带回洛阳去销售。
虽然价格是在长安的三倍以上,但印刷书这样新奇的玩意儿,仍然挡不住财大气粗的洛阳贵族们争相购买,尤其是上面盖着写有“优品,长安印刷行会鉴”印章的书籍,更是一书难求,有的卖到五倍乃至十倍的价格,也不足为奇。
随着长安印刷行会的声名远播,已经到了天下读书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成都,其带来的利益,也呈指数爆发。
各地富商嗅到了商机,纷纷慕名前来长安,想要加入到印刷行会之中分一杯羹,以至于行会的准入门槛不得不一再提升。
过去加入行会的小书商,则吃到了第一波红利,都成了大书商。而华阳书肆和谯子文华阁两家,本来就是大书商,如今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印刷出版业的两大巨头。
这一日。
周默刚开完行会的会议,在后室喝茶休息,诸葛乔领着一个陌生的老儒,推门走了进来。
“思潜兄,伱还认得他是谁吗?”诸葛乔笑道。
周默抬头一看,这老儒似乎是有点眼熟,但想了半天,却是完全认不出来,于是摇了摇头道:“恕我眼拙,好像见过,但实在是记不得了。”
那老儒拱手道:“恩人,我乃是夏阳令冯通啊。”
周默恍然大悟,急忙站起身来行礼道:“原来是太史公之后冯县令,失敬失敬!”
话说当年匈奴刘豹带人劫掠夏阳县,县令冯通被抓,气急之际,一头撞在石柱上面,登时晕了过去。
幸运的是,冯通当时没有死去。后来被周默知道了此事,听说他是太史公司马迁之后,就命人把他带回了长安治伤。
周默看到冯通额头上的疤痕还隐约可见,但看样子是好的差不多了。
冯通命人将一只硕大而精致的木箱子搬了上来,对周默道:“我今天来,是特意带来一份礼物,送给周将军的。”
周默却摆手道:“冯县令不必如此客气,你当年面对匈奴刘豹,坚贞不屈,忠义无双,实乃吾辈楷模,我能带你回长安治病,这是国家的荣誉,我实在收不起阁下的礼物啊。”
冯通却是大笑道:“周将军,你先打开此箱,看看这礼物是什么,再做决定不迟。”
而一旁的诸葛乔,也是微笑不语,似乎是在故作神秘。
“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周默好奇之下,走到那箱子旁边。
打开一看,腐朽的木头味道传来,里面整整齐齐堆着许多卷竹简。
“这是什么书?”周默问道。
诸葛乔道:“思潜兄何不打开自己看看。”
周默拿起最上面一卷简牍,解开布条,徐徐观之。
只看到第一行字,就惊讶地张大了嘴巴,不敢置信地看着诸葛乔和冯通二人。
第一片竹简上,用雄浑有力的古朴汉隶,赫然写着:
卷十二·今上本纪第十二
冯通道:“这是太史公亲笔手书的一部分。历经三百余年,传于我手。”
诸葛乔道:“更难得的是,这部分,包含了当前通行的太史公书里面遗失的许多篇章。”
“我知道。”周默道,“方才看到今上本纪四个字,我就已经被彻底震惊了。通行本之中,这篇被称为孝武本纪,却是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
诸葛乔问道:“为何通行本会被篡改?”
周默道:“听闻是太史公秉笔直书,不愿曲笔,所以在今上本纪之中,记录了武皇帝许多不为人知的丑事。太史公受腐刑之后,一直是武帝随侍左右的近臣,知道很多外人不知道的宫闱秘史。武帝读过之后,大怒,命人将其销毁,但还是有一个副本得以保存下来,经过许多年之后,到了宣帝之时,才得以重见天日。”
“只是,这篇今上本纪可能写得实在是太过露骨,有损武帝威仪,出于为尊者讳,宣帝以及后世的天子们,都没有将之公开。到了王莽之乱后,人们普遍认为,原本的太史公书已经丢失,再也找不到了。”
“没想到啊没想到,这失传已经两百多年的太史公书,居然在这里得以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