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决战五丈原

第194章 决战五丈原

寒风萧瑟,五丈原。

诸葛亮在击败张合之后,一路追剿其残部,东进至武功水。得知魏军已经进驻郿县,而己方将士也已经连续行军作战多日,极为疲惫。

于是,诸葛亮选择于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扎下营寨,暂作休整。传书汉中丞相府长史向朗,命其自斜谷道运粮关中。

命吴懿率前锋屯于渭水北岸的北原,高翔屯于武功水东岸的马冢,互为犄角,同时保护斜谷粮道的安全。

留陈式守天水、武都、广魏三郡,吴班守南安、陇西二郡,其余一应将领,全部前来五丈原,与诸葛亮主力汇合。

五丈原虽然只是一片黄土原,原上只有一些农村和农田,但因为其毗邻武功水和渭水交汇之处,扼守斜谷道出口,所以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如今大军已经开至关中,若还是从陇西运粮,道路实在太过遥远,得不偿失。不走散关道,也是同样的道理。

因为此刻诸葛亮的战略目标,已经不是陇西,而是整个关中了。

若是从陇西直接征粮,也不可取。陇西本就贫瘠,又新遭战乱,百姓能不饥不寒活过这个冬天都是万幸,实在没什么油水可榨了。

斜谷虽然多为栈道,十分艰险,但走斜谷,最近。

只需这一个优点,便足够了。

长安的局势,也时刻牵挂着诸葛亮的心。

也正因为想要尽快分担长安的压力,诸葛亮才一改往日谨小慎微的个性,选择了较为大胆冒险的战术。

箭射友军,用苦肉计骗开上邽城门,又马不停蹄进入关中,在曹魏来不及反应的情况下占领陈仓,同时用比较不光明正大的手段,在阵前擒获张合,轻松击溃张合大军。

当诸葛亮放弃了一些稳健,只想要不择手段地赢的时候,这个丞相比历史上的丞相更加犀利。

大帐之中,诸葛亮正在奋笔疾书,给朝廷写战报:

“……旌麾北指,郭淮授首,大军东出,张合就缚,陇西诸郡,皆复归汉土,今率王师二十万众,讨逆于渭水之滨,誓一战而定鼎关中,还于旧都……”

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完成之后,交付属吏,即刻送归成都。

杨仪上前报告:“子龙将军率马、孟、王等部,赶来汇合了。”

“知道了。”诸葛亮点了点头,“斜谷道的粮草转运情况如何?”

“向长史来书,说第一批粮草即将顺利抵达。向长史还说,既从斜谷运粮,损耗变少,汉中存粮尚足,足以坚持至明年开春。望丞相勿以后勤为忧,全力应对前方战事。”

“很好。”诸葛亮道,“如今已万事俱备,只待与曹真进行最后的决战了。只是不知长安的情况现在如何,算起来,周思潜已经被围困城中至少二十日了。”

杨仪道:“我军初入关中,立足未稳,而魏军封锁森严,哨探根本没有机会靠近长安,根本得不到任何消息。但听闻如今魏军屯驻郿县的主将乃是费曜,而曹真并未亲至。由此观之,长安一定尚在我军手中。”

“公威所言甚是。”诸葛亮道,“但曹真若知张合已败,陈仓已失,我大军直抵郿县,如何还敢置我大军于不顾,只命偏军来守,而亲率主力继续硬啃长安?想来是我军行动太过迅速,曹真还来不及反应罢了。”

杨仪道:“亦或是,长安已经危在旦夕。曹真自信不日便可破城,于是先派偏军抵挡一阵,等拿下长安,腾出手来,再全力对付我军。”

诸葛亮笑道:“不会的。我料三日之内,曹真必至。长安已无忧矣。”

……

长安。

曹真率主力大军离去,虽然围城还在继续,但长安防守的压力顿减。

连月以来,全军兵不卸甲,马不解鞍。东征上庸,北出子午谷,攻打长安,又守卫长安,如今终于有了空闲。

军营之中,伤痕累累的士兵们纷纷卸去沉重的甲胄,松开绑缚小腿的绑带,露着满是老茧的臭脚丫子,围着火炉一边取暖,一边大口喝酒,大块吃肉,有说有笑。

酒肉奢侈之物,并非营中自备。而是杜恕主动率京兆大族前来犒劳士卒,送上美酒、肉干、果脯无数。

杜恕等京兆大族经此一役,对蜀军的战斗力不再怀疑,对周默言而有信的品格也有了真正的认识。

西安门之战结束之后,周默并没有继续刁难杜恕等人,而是不计前嫌,将他们释放并送回家中。再没有提一句他们谋划造反的事。

官渡之战后,曹操烧毁了一大批曹营之人写给袁绍的书信。

周默做的事,也是类似。

建立信任,远比建立仇恨难上百倍。

谁都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凭什么是我退,而不是你退?

为了大局,周默选择了主动退一步。

第二日,周默还亲自登门拜访,并将随身佩剑和一本印刷版的《春秋左氏传》赠送给了杜恕的儿子杜预。

杜恕也终于明白,蜀军并不是一支穷兵黩武,赶尽杀绝的军队,为了获胜可以不择手段。

他们是真正视八百里秦川为自己的国土,关中万千百姓为自己的子民,所以才能不计前嫌,选择和大族合作,共同治理这片土地。

虽然如同周默所说,他们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投资机会。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

城西某个角落,一片空地。

周默在这里四下查看,周围都是公家仓库和荒地,没有民居。

确认无误之后,决定就在这里修建一座简单的公墓,埋葬死去的将士们。

魏军尚在围城,死去的士兵,还无法送出城安葬。

虽然是冬天,不至于腐败而引起瘟疫,但也不能像战争时期那样,一直堆在城中不管。

自古以来,给死者以尊严,是我们这个民族最重要的事情。

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死者最没有尊严的三国乱世,做这样的事,更显得尤为珍贵,能够团结人心。

周默还计划,等战争结束之后,一定要在这里竖上一座纪念碑,为所有埋葬此地的将士,举行一场盛大的葬礼。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