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岚行给太皓忠告

太皓跟随着苗律的坚实步伐,踏上了通往苗起墓地的蜿蜒小径。那是一片静谧而庄严的圣地,每一块青石都承载着过往英雄的荣耀与哀思。

太皓跟随着苗律,缓缓来到墓前,他们并肩而立,眼中流露出同样的敬意与缅怀。他们低首垂目,双手合十,向这位城主致敬。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哀伤,却也带着对未来的坚定与希望。

拜祭仪式结束后,他们转身离去,踏上归途。回到“石竹城”,太皓站在高台上,俯瞰着这座他深爱着的“城池”。他深吸一口气,感受着这片土地上的生机与活力。然后,他转过身来,面对着全城百姓,高声宣告:“今日,我以太皓之名,昭告天下,石竹城城主之位,将由苗律接任!”

此言一出,全城沸腾。百姓们纷纷欢呼起来,他们为这位新任城主欢呼,也为“石竹城”的未来欢呼。苗律站在太皓身边,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知道,这是对他的信任与期望,也是对他的责任与担当。

太皓登上“侠客楼”第九层,将《雏猫食鱼》与其他七本秘籍放在了一起。

太皓在石竹城的繁华中仅停留了短暂的光阴,便如飘然之云,悄然离去。他的脚步匆匆,仿佛追寻着某种难以言喻的宿命,一路向北,踏入了天山北麓那片苍茫的雪域,来到了庭川城。

太皓穿过熙熙攘攘的市集,来到了岚行师兄的鱼摊前。那鱼摊虽简陋,却散发着淡淡的鱼香,与岚行师兄那淡然的气质相得益彰。

太皓站在鱼摊前,目光中流露出深深的感激:“师兄,此番我能够击败少灵,多亏了你的锦囊妙计。”

岚行师兄轻轻摇了摇头,嘴角勾起一抹淡然的微笑:“太皓师弟,你过奖了。老夫不过是随手为之,并未费多少心思。”

太皓摇了摇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师兄,你谦虚了。那锦囊虽然内容简单,但却如同破晓的曙光,在关键时刻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若非你的指点,我们恐怕难以取胜。”

岚行缓缓道:“这场战争,胜负已分,你注定是最后的胜者,而这一切,与我这风烛残年的老者,又有何干系?”

太皓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他眉头紧锁,问道:“师兄,你可知那少灵如今藏匿在何处?”

岚行轻轻摇头,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我怎会知晓他的行踪?他既已败落,如同被逐出家园的野犬,四处流浪,寻找一丝苟延残喘的机会。你又何必再执着于他的踪迹?”

太皓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师兄,你有所不知。我的使命,并非仅仅是为了这场战争的胜利。那少灵,他与我之间,有着血海深仇,我必须找到他,了结这一切。”

岚行深深看了太皓一眼,声音中透出一丝沉痛:“太皓师弟,你心中所想的,我岂能不知?但你要明白,仇恨只会让你陷入无尽的深渊。即使你找到了他,将他置于死地,你真能心安吗?”

太皓默然,他低下头,仿佛陷入了沉思。岚行的话如同一记重锤,击中了他的心扉。他明白,自己一直在追逐的,或许并不是真正的胜利,而是那份无法释怀的仇恨。

岚行深吸一口气,眼神如炬,语气中透露出几分沉痛与决绝:“太皓师弟,你心中执着于复仇,对少灵的惩罚本也无可厚非。然而,有一桩事,你却是大错特错。”

太皓眉头紧锁,声音里带着几分疑惑:“哦?愿闻其详。”

岚行缓缓道:“你不该接受青鸾那女子的赐封,更不该踏上那华王的宝座。”

太皓苦笑一声,摇了摇头:“我岂能拒绝?青鸾女皇的威仪,岂是我等能轻易违抗的?”

岚行深吸一口冷气,目光如刀:“青鸾的赐封,不过是一个陷阱,一个将你牢牢捆绑在她身边的枷锁。她要的,不仅仅是你的忠诚,更是你的灵魂。”

太皓脸色一变,目光中闪过一丝挣扎:“那我该如何?辞掉这异姓王的头衔?”

岚行深吸一口气,声音坚定而有力:“这王位,对你来说,不过是一枚沉重的枷锁。你真正的战场,不在这里,而是在那更为广阔的江湖。你的剑,应该指向那些真正需要惩罚的罪恶,而不是被权力和地位所束缚。”

太皓眼神闪烁,似乎心中涌动着难以名状的挣扎,他深吸一口气,终是缓缓开口:“可是,我……”

话语未尽,岚行却已洞悉他心中的犹豫与无奈。他轻轻拍了拍太皓的肩膀,声音低沉而坚定:“太皓师弟,老夫知你心中所虑。既然你已接受华王头衔,此刻再行拒绝,只怕更为棘手。你且安心,这头衔对你而言,或许还有其用处。”

岚行的眼神如深邃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但你必须铭记,这头衔虽重,却不可成为你心中的枷锁。江湖之路,风云变幻,你必须保持一颗清明之心,不可被权力和地位所迷惑。更不可涉足政事,否则,一旦卷入其中,便如泥沼深陷,难以自拔。”

太皓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他紧握拳头,仿佛要将岚行的忠告深深烙印在心头:“谢师兄提醒,我必时刻警醒,谨记在心。”

太皓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欲要即刻离去,追寻那心中的谜团。岚行见状,眼中闪过一丝深意,随口轻声道:“太皓师弟,江湖之大,或许你能在东南之地寻得一丝线索。”

太皓身形一顿,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与期待:“师兄,你是说少灵可能逃往了东南一带?”

岚行却摆了摆手,脸上的笑意中透露出几分狡黠:“老夫不过随口一说,江湖之事,谁又能说得准呢?老夫要继续卖鱼了。”

太皓心中虽有些失望,但岚行的话却如一颗种子,悄然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他深知师兄的智慧与深邃,这番话必有深意。于是,他拱手一礼,道:“多谢师兄指点,太皓这便前往东南之地,一探究竟。”

言罢,太皓转身离去,步履坚定,仿佛已下定决心,要在这江湖中掀起一场风浪。而岚行则继续低头卖鱼,嘴角挂着淡淡的笑意,仿佛在等待着太皓未来的传奇故事。

在庭川城的余晖中,太皓的身影如一道孤独的剑影,悄然消失。他没有选择折返“石竹城”,因为心中的火焰早已燃向更远的东方。太皓勒紧缰绳,胯下的骏马仿佛感应到了主人的决心,仰天长嘶,四蹄如飞,朝着东方帝国的东南一带疾驰而去。

多年前的岁月,太皓曾是东南沿海一带的英勇抗倭侠士,那时的他,风华正茂,剑指苍穹,誓要守护家国安宁。岁月如梭,转眼间,那些波澜壮阔的日子已化作历史的尘埃,但太皓心中的那份热血与牵挂,却从未曾消退。

每每夜阑人静,月光洒在窗前,太皓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片他为之奋战过的海域。那里的海风是否依旧凛冽?那里的波涛是否依旧汹涌?那些与他并肩作战的兄弟,如今又在何方?

如今,太皓终于有了重返故地的机会。然而,心中那股难以名状的疑虑如同重石压胸——少灵,是否藏匿在这片土地上?

太皓踏上归途,心中既有对故土的怀念,更有对少灵的警惕。他深知此行不仅是为了探望久别的亲友,更是为了确认那个与他有着深仇大恨的少灵是否在那里。在漫长的旅途中,他沿途寻访百姓,仔细打探每一处角落,希望能从他们的口中得到关于少灵的一丝线索。

两个月的时间,太皓走遍了山川河流,踏过了密林荒野,与各地百姓交谈,却始终未能探听到少灵的确切消息。每一次的失望都让他更加警惕,更加坚定了找到少灵并了结恩怨的决心。

终于,太皓来到了温川城,这座他曾经担任城主的地方。这座城池依旧繁华,但对他而言,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温暖。他不再是这座城池的主人,而是一位寻找仇敌的剑客。

太皓踏入温川城时,原本意图低调行事,然而命运的安排却让他无法遁形。城门口,一位眼神锐利的老者目光如炬,瞬间认出了这位曾让江湖风起云涌的太皓大人,如今的华王殿下。老者当年只是温川城的一名普通士兵,如今已历经风霜,成为了一名校尉,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那双锐利的眼睛却未曾改变。

“华王殿下!”老者一声低呼,声音中充满了敬畏与激动。这突如其来的呼唤,立即引起了周围百姓的注意,一时间,窃窃私语声此起彼伏。

温川城城主蒲斌,得知华王殿下亲临,急忙从府邸中赶出,亲自前来迎接。他身后跟随着一队侍卫,步伐整齐划一,显露出温川城的严谨与秩序。

太皓见状,心中虽感意外,但面上却不动声色。他微微颔首,向蒲斌示意,便随他一同进入了城中。

蒲斌领着太皓穿过繁华的街道,沿途向他介绍着温川城的变化。街道两旁,商铺林立,行人络绎不绝,一片繁荣景象。蒲斌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与喜悦,他向太皓讲述着这些年来温川城的发展与进步,以及他为这座城池所付出的努力与汗水。

太皓静静地聆听着,心中却波澜起伏。他回想起自己曾在这座城市担任城主的日子,那时的温川城虽然不如现在这般繁华,但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如今,看到这座城池在蒲斌的治理下变得更加繁荣昌盛,他心中不禁感到一阵欣慰。

蒲斌引领着太皓来到猫神庙旁,庙宇的门前人头攒动,香火鼎盛,显示着百姓们对神明的虔诚。他指着院子中央那尊高大的石像,声音中充满了敬意:“华王殿下,这是温川城的百姓们,为了感谢您当年为温川城做出的贡献,特地为您雕刻的石像。”

太皓的目光顺着蒲斌所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座栩栩如生的石像矗立在那里,面容坚毅,神态威严,正是他年轻时的模样。他走近几步,细细打量着这座石像,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本王尚在世,他们为何要雕刻石像呢?”太皓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解。

蒲斌微微一笑,解释道:“殿下,您在温川城的日子虽然短暂,但您的英明领导和无私付出,早已深深地烙印在百姓们的心中。他们感念您的恩德,希望能够用这种方式,让您的形象永远地留在温川城,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

太皓听后,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在百姓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更没想到他们会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自己的感激之情。他深深地看了那尊石像一眼,仿佛看到了过去的自己,那个为了温川城付出一切,无所畏惧的华王殿下。

“多谢百姓们的厚爱。”太皓低声说道,声音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蒲斌见状,也深感欣慰。他知道,这座石像不仅仅是对太皓的纪念,更是对温川城百姓们心中那份感激和敬仰的见证。

随后,蒲斌引领着太皓到了城主府。蒲斌声音中充满了敬意:“华王殿下,这便是您昔日在温川城的府邸,岁月流转,如今下官有幸暂居此处。”

太皓环顾四周,这座府邸依旧保留着当年的布局,但每一处都显得更为精致与雅致。他轻叹一声,似乎能够感受到过去的时光在这里留下的痕迹。他缓缓开口:“这府邸比我记忆中的更为美好了。”

蒲斌微微笑道:“下官接手后,特地请来了城中的工匠,按照您的喜好和过去的风格,进行了精心的修缮和装饰。虽不及殿下您当年坐镇之时的威仪,但也算是尽力还原了。”

太皓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感慨。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在这里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身影,那份豪情壮志与如今的平静淡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轻轻抚摸着一旁的廊柱,感受着岁月留下的痕迹,心中充满了对过去的怀念。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