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四十四章 清军自我灌鸡汤

参加会议的还有范文程、祖大寿和洪承畴三位大汉奸。

“本王的意思是以后交由沙俄军队与明军交战,我们只需要提供粮食和铁器就可以,这样不仅可以大赚一笔,一旦时机合适,我们完全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只是眼下本王担心,我们一旦要撤,朱常武会不答应,你们怎么看呢?”

目光向着众人身上一一扫去,多尔衮问出了心中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多尔衮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现在的清国历史已经改变,他们并没有攻下山海关,更没有拿下北京城,那做为清国实际的管理者,他本人也就没有像是历史中那般有高高在上的威望。

历史中,多尔衮拿下了北京城,立下了不世之功,军中威望甚高,以至于有些人就算是心中反对他,表面上也不敢做些什么。政令统一之一,清军才能迅速的拿下整个大明,并灭了所谓的南明与流匪。

可是现在,多尔衮连山海关都拿不下,不服他的人只会更多。就像是之前代善是有机会给予明骑重创的,甚至做好了,便是史可法和吴三桂他都有留下的机会。

但他并没有那样去做,而是为了保存实力,选择了罢战。

多尔衮事后知晓了这件事情,但他什么都没有说。代善在军中的影响力可是不小,如果他们两人打起来,那只会便宜了其它人,所以他只能去忍。

接下来如果可能,多尔衮想要先把清军的所有指挥权拿在手中再说,这样的话,以后做起什么事情来大家就会齐心协力,便不会在出现之前放走吴三桂的事情了。

相比于继续与明军为敌,两败俱伤,多尔衮更愿意先把内部的事情给平息了,这也就是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

对于多尔衮接下来有什么样的想法,其它人并不操心,他们的关注点都放在了怎么安全离开的事情上。毕竟对面的朱常武可不是好相与的人,他们这一次站出来,救走了安东将军,怕是朱常武正不高兴呢,那这样的氛围之下,人家能平安放你离开吗?

“朱常武这个人不好对付,尤其是对战场局势十分的敏感,我们左路军不过是刚刚包围了吴三桂所部,他就马上放弃了唾手可得的中路优势,转而退兵,其果断作风便是让人担心。”

代善开了口,他原本想说朱常武的果断让人钦佩,可想到这是对手,话是不是能这样说的,便改了一个说词。

“是呀,这个朱常武不喜功、不赌运、事不可为马上就撤,确实是不能让人轻视。”多铎也在一旁附和的说着。这一次他的右路军同样没有赚到什么便宜,明军竟然分四路而来,硬是挡住了他的进攻,把他的军队挡在了外面。

这一回,多铎领兵可是明军的数倍,其中还有不少的精锐,如果换成以前,早就将明军击溃,开始了大追杀。但这一次却是没有做到这一点,便已经说明,明军的军心士气已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虽说现在的多铎依然还是有信心,可以在一对一的局势之下吊打明军,但不要忘记,相比之下,大明有多少的人口,一年可以产出多少的粮食,又拥有着多少的战争潜力,可他们清国才屁大点的地方,又有多少的战争潜力可挖呢?

代善与多铎都给予了朱常武不低的评价,这让多尔衮的脸色更为深沉了一些。他叫两人过来,是出主意的,可不是让他们来夸赞敌人的。

“好了,朱常武的厉害只是强于火器而已,若是没有了这个优势,我们马上便可以挥军而上,在野外将这几万明军全部给收拾了。所以他没有什么可怕的,还是先说说,接下来怎么打好这一仗吧,重要的一点就是事不可违的时候,我们怎么样可以保证主力平安的退出去。”

说着话的多尔衮直接就将目光放在了三位与会的文臣身上,显然他不在指着代善两人能给自己出什么主意,他们似乎心里都对朱常武有了惧意,这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局势的判断。

祖大寿老神哉哉,丝毫没有要开口的意思。

他是降臣不假,但他并非是真心想降,而是形势被逼之下的无奈之举。就像是之前被逼给着吴三桂写劝降信的时候,那也只是为了保命之下的一种手段罢了。

指着他这样的人出什么主意,先不提他说对了也未必会被人采纳,反而会被认为是别有用心。

就说,他出主意能有什么样的好处?

万一多尔衮看他出头了,命令他带军与朱常武一战的话,他要怎么办?

孔有德的军事指挥能力也算是不错,但从见到朱常武就一直被挨打,这还是身边有三万精锐的罗刹军,若是没有这些人,怕是他现在不是成为了明军的俘虏,就是被明军给砍了脑袋吧。

做为武将出身的祖大寿不能说是多么的怕死,但若是死在明军手中,这也太冤枉了一些,那就代表着他成为汉奸的名声一辈子无法摘掉。

历史中,他是一直做了汉奸的,后来也没有做什么事情就病死。但历史原本就是清臣所写,事实到底是怎么样的,十分值得后人去怀疑。

祖大寿没有开口的意思,但另外两人范文程和与洪承畴却都有些跃跃欲试。

范文程不用说了,原本就是汉人,却早早主动就为清廷做事,那是骨子里都把自己当成了满族的人。且他伺候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属于那种陷得很深的人,就算是现在想要悔改,怕是其它人也不会给他这样的机会。

加上他原本就主张南下攻打山海关,然后取之而代之,这种理念之下,现在明清两军果然就打了起来,这不正是他想要看到的,现在就更加没有不出主意的理由。

洪承畴也是如此,从被崇祯重用,在到投降了清军之后,他便已经没有了后路。

有句话叫做,爱你有多深,那恨你就有多深。

他就属于这种人,怕是其它人反了清回了明,崇祯未必就一定会追究责任,但对自己,想必那个极要脸面的崇祯是绝对不会放过。

已经没有了其它退路的洪承畴,如今只剩一条路可行,帮着清军打仗明军,唯如此,才可能会有未来,才会有生路。

“摄政王,臣认为明军并不可怕。虽然说他们有威力很大的火器,但战事已经证明,这般的火器数量他们并没有多少,打局部战争明军占优,但像是这种涉及到几万十几万甚至是二十万人的大战,这些火器能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就很小了。只要我们不畏最初的艰难,真正冲到了明军面前,与他们厮杀到一起,这些火器就会投鼠忌器,自然威力就会有所下降,那我们清军获胜便有了更多的把握。”

范文程最先开口,还是老一套思想,用清军强大的战斗力与明军硬拼,然后击败大明这最后一股子还敢于反抗清军的军队,定鼎胜局。

“范大人所言极是。”洪承畴紧随其后而言。“明军之所以比之前强了,不过就是因为拥有了改进的火器原因,但好在数量并不是很多,我们现在还有机会,而如果把这些新式的火器可以抢到手中,然后在让我们的匠人们进行仿制的话,那原本就英勇的清军在有了最强的武器,试问天下还有谁会是我们的对手?”

“当然,打仗不能光想着胜,还要做最坏的考虑。若真是这种情况出现,我们完全可以把汉清军全部都放弃,让他们留在战场之上,阻碍着明军的追击。再不行,把蒙骑也扔下一部分,只要满清勇士可活,那我们就依然拥有着足够的实力。这一战最惨也就是放弃一些两脚羊而已,而我们清军最不缺的不就是两脚羊吗?”

洪承畴这个人,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未谋胜先思败。

如果失败的后果自己也同样可以承担的了,那这一仗便可以没有顾虑的打下去了。

但他忘记了一点,曾几何时,他也是清军眼中的两脚羊。

“好,说得好。”多尔衮高兴之余,猛然拍了拍面前的书案笑了起来。

刚才听了代善与多铎之言,他都有些灰心,想着是不是现在就带军后撤,虽然这样做,很可能会失去大部分的地盘,但为了不给朱常武重创自己的机会,这样做无疑是最为明智的。

可是现在,听了范文程和洪承畴之言后,他顿时又来了精神。

是呀,失败了无非就是损失一些个汉清军与蒙骑而已,那还有什么可怕的?

只要属于自己的满清勇士还在,别人便奈何不了他。至于可能失去的地盘,实力还在,不是随时都可以抢回来的嘛。

可以说,正是因为范文程两人之言,给了多尔衮以信心,他认为自己还是可以与明军一战的,他完全拥有这样的实力。

多尔衮最终还是做出了一战的准备,接下来的时间,就是他与众人商议,一旦战局不利的时候,要怎么样的断尾求生之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