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倭国银矿

叛乱结束。

大明王朝也恢复了往日的腐朽。

但朝堂局势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因宁王朱宸濠和兴王朱入朝为官,并且二王公然支持中山侯汤昊的易切提议,朝堂之上不再是文臣缙绅的一言堂,而是多出了一股崭新的势力。

而且关键问题在于,皇帝陛下制定的这宗藩新制中,将王府教育体系也纳入了考核之中,但凡宗室子弟通过了专门为宗室制定的考核,他们甚至可以直接入朝为官!

这才是文臣缙绅最胆寒的地方!

为什么文臣缙绅可以把持朝政五十余年?

难道这其中就没有大明皇帝试图收回权柄,改变这种现状吗?

当然有,成化帝朱见深就是最好的例子,然而成化帝最后成功了却也失败了。

成化帝当国的时候,他确实是言出法随的皇帝陛下,文臣缙再难与其抗衡。

然而等到他一驾崩,接下来的弘治王朝,却是成了文臣缙绅的黄金盛世!

说一千道一万,文臣缙绅是不害怕出现什么暴君独夫的,因为诸如太祖高皇帝、成化帝这样故意苛责文臣缙绅的暴君独夫,他们又能活多长时间呢,不过四五十年罢了,文臣缙绅完全等得起!

因为有着科举这个源源不断的供给存在,文臣缙绅就可以源源不断地扶持提携后辈进入朝堂继承衣钵,以此保证权势不绝传承不断。

所以哪怕是一时被天子打压,他们只需要暂时隐忍即可,也终会再有崛起之时!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另一层含义就是,只要有天子,就有朝臣。

那洪武一朝,可谓是对文臣最为严苛之时,剥皮实草,廷杖诏狱,哪一样不让文臣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太祖高皇帝这个暴君独夫,恨不得用尽天下最恶毒的手段来整治文臣缙绅!

但是如今呢?

但是自那天顺以后呢?

还不是文盛武弱!

哪怕中间又出现了成化帝这么个小独夫,结果有什么变化吗?

仅仅只需要换上一个天子,文臣缙绅就成功地卷土重来,再次执掌朝政大权!

一代天子就算再厉害,不过数十年的时间,文臣缙绅们完全熬得起,也完全等得起!

说句不好听的话,皇帝天子对文臣缙绅而言,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

文臣缙绅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朝局和成熟的政务处理体系,只要大明这个强大的机器仍然在正常运转当中,那么无论御座上坐的那个人是谁,文臣缙绅都是不可或缺的。

当然,相比于太祖高皇帝这种暴君独夫,他们自然还是更加希望每一任大明皇帝都最好是弘治皇帝这样的圣君贤主。

然而,现在情况却完全不同了。

因为正德皇帝正在解除藩禁,正在引宗室成员入朝!

据闻那宁王朱宸濠已经开始着手筹备宗室大考了,等这些宗室子弟通过了大考,不管是习文还是从武,他们都可以顺理成章地步入仕途为官为将,这也就意味着宗室藩王入朝是有传承存在的!

文臣缙绅为什么可以把持朝政?

因为他们不可或缺,因为他们存在传承,因为武将勋贵没有传承!

基于兵权这个敏感的东西,武将勋贵的晋升条件是极其苛刻的,皇帝自然也不可能给他们留下传承道路,以致于某支战兵沦为某个武勋世家的私军。

武将勋贵唯一的传承,可能就是科举之中的武举了。

然而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大明朝的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时而被废,时而恢复。

直到成化十四年,成化帝才根据太监汪直的建议,以文科为例,设武科乡、会试,说白了这也是成化帝为了制衡文臣缙绅而采取的手段。

可到了弘治六年,朝廷定武科六年一试,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准试弓马。

说句可笑的话,在这大明朝参加武科举,这些武夫不但要饱读诗书,而且还得有文采做出策略,“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

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如果你写不出一篇好文章,便不能参加武试,更别谈什么高中武举人了。

这武举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

说得直白一点,成化帝想要扶持武将勋贵,所以重视武举将其彻底定制,希冀着能够借此挑选武将人才对抗文臣缙绅。

然而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想考武举那可以啊,先饱读诗书再说吧,写不出一篇好文章来,你连展现武艺的资格都没有,自己滚回去舞刀弄棒去吧!

这民间武夫大多都是些目不识丁的粗鄙莽夫,他们拿命写都写不出来什么锦绣文章,甚至可能都写不出来一句完整的话,所以自然是不可能来自取其辱的。

再说了,要是人家当真饱读诗书,要是人家真有这谋略策略,那还考什么武举人,去考文举高中进士状元的什么不香吗?

要知道大明军事职位多半由世荫承袭,比如卫所将领等官职都是一代传一代的,此外再加上由行伍逐步提拔起来的将领,这才是军中将佐主流任职模式,而这武举选将只是个补充形式罢了,根本就不受重视!

正因为如此,没有传承通道存在,武将勋贵才会日益没落,反倒是因为九边军镇抵御蛮夷,变相成了一个筛选武将战将的人才基地,诸如仇钺、安国等战将都是从九边崛起的。

这种对比之下,文臣缙绅凭借科举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血液进入朝堂,一代又一代积攒政治底蕴,而武将勋贵却连传承都没有,哪里会是文臣缙绅的对手,逐渐没落衰亡才是常态。

然而此刻这些宗室藩王却不一样!

皇帝陛下大力整顿王府教育体系,而且给了宗室子弟进学修德的动力,这些宗室子弟不缺资源,更不缺名师,只要他们肯认真学习进学修德,通过这宗室大考简直就是轻而易举,到时候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进入朝堂,与文臣缙绅分庭抗礼!

宗室藩王不但有传承,而且人家的底蕴,远远超过任何士绅缙绅!

这才是士绅缙绅真正担心的地方!

等到大量宗室成员步入仕途,等到文臣缙绅被不断攫取权柄,他们还拿什么掌控这个朝堂?

正德皇帝这个大胆且冒险的举动,无疑击中了文臣缙绅的要害,迫使他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地阻止宗室成员入朝,或者说减缓这些宗室子弟入朝的进度!

杨廷和已经求得张敷华派遣御史赶赴江西南昌,暗中调查这宁王朱宸濠的不法罪证,只要拿到了确凿证据,杨廷和就有信心将其给彻底扳倒,然后顺势将这些宗室给逐出朝堂!

可还不等他有何动作,一个突然传回来的消息,却是引起了京师震动。

三年前去往倭国的使团终于返回大明了,而且他们带来了一个足以让所有士绅缙绅都为之疯狂的好消息――石见银矿确实存在,并且藏银量不可估计,至少远超大明所有正在开采的银矿!

当初汤昊为了推动大明走向海洋,所以设计道出了倭国石见银矿一事,逼迫朝廷派遣使团前去倭国查证,名义上是去调停倭国各地大名的内部争斗。

正常一个出使他国的大明使团,正使一人副使一人,最多加上一些随行官员但也不会超过十人,然后就是行人司官员二十余人,总体人数确保在五十人以下。

然而因为一座藏银上亿的石见银矿,大明天团规模直接扩张到了近两百人!

这两百人去倭国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去核实查证石见银矿的消息是否属实。

而这快两百人的使团队伍,几乎饱含了大明士绅缙绅各方势力,毕竟这么重要的事情,那肯定得派自己人过去,心里面才踏实。

这支使团由礼部右侍郎谢铎率领,汤昊派遣马永和邓伯颜率两千战兵护送,一去就是三年之久,没有任何消息传来,正当朝野上下都快要将他们给遗忘的时候,这些家伙终于回来了,而且还带回来了这个震撼人心的消息!(www.)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